序
Terrence Mitchell Riley 是美国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,出生日1935年6月24日,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极简主义作曲风格开创者。他受爵士音乐和印度古典音乐影响颇深,以短乐段重复,磁带音乐*技术以及延迟技术的创新使用而闻名。
Terry Riley 在美国加州长大,自1950年代开始研究作曲和钢琴独奏技巧。他与La Monte Young*结为好友并开始合作,而后加入了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 San Francisco Tape Music Center。1960年代起,他制作了他目前为止最著名的作品:In C (1964) 和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(1969)。两部作品都被认为是极简主义音乐的里程碑,对实验音乐,摇滚音乐以及电子音乐都有重要的影响。受他影响的作曲家有Steve Reich, Philip Glass*, John Adams*等。摇滚乐中的The Who, The Soft Machine, Tangerine Dream, Curved Air等音乐家也受其影响。Terry催眠的,多层次的东方风味的即兴以及作曲组成了新的音乐架构。1970年后他开始与印度斯坦演唱家Pandit Pran Nath 共同学习,并长期与室内乐团Kronos Quartet 进行合作。
注释*
[1] 磁带音乐 - 一种采用预先录制的片段、循环或采样的声音,通过拼接、改变速度等技术手段制作的音乐。
[2] Philip Glass - 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,善于利用重复的乐句作曲。
生平
Terry Riley 出生于1935年的加州 Colfax,1950年起成为一名独奏钢琴家。那几年他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作曲,是Seymour Shifrin 和 Robert Erickson 教授的学生。他与La Monte Young 是很好的朋友,Young 对极简主义作品中的“持续音”特点有很大影响。Riley 和Young 一起于1959-60年期间创作了Riley 的即兴音乐会 “为两位钢琴家和两个录音机的音乐会 Concert for Two Pianists and Tape Recorders” 在那期间,Riley和舞蹈家 Anna Halprin 创作出很多开创性的点子。Riley 而后与Morton Subotnick, Steve Reich, Pauline Oliveros, 和 Ramon Sender 一同在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进行研究。
1960年代,他经常去欧洲旅行,接受欧洲音乐的熏陶同时在钢琴酒吧表演来维持自己的生活。1962年他与激浪派的诸多成员合作,剧作家Ken Dewey 小号手Chet Baker等。1965年,他曾在La Monte Young的永恒音乐的剧院 Theatre of Eternal Music* 中演出过。1967年,他的首场音乐会于费城艺术学院举行,自那时起,他开始和视觉艺术家Robert Benson 合作。而后他们继续创作了更多场音乐会。1968年他录制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作品"In C", "Rainbow in Curved Air", "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m Band" 以及"Church of Anthrax",由CBS Masterwork 出版发行。
1970年,Terry 成为印度古典声乐大师 Pandit Pran Nath (1918-1996)的徒弟,Pandit Pran Nath 还是La Monte Young, Marian Zazeela, 和 Michael Harrison的老师。Riley 在与Nath 学习期间多次前往印度,并学习tabla*, tambura*和声乐。他以tambura的歌者,tabla的伴奏人声身份与老师进行多场音乐会演出直到1996年Pandit Pran Nath去世。1971年他加入密尔斯学院 Mills College任教,教印度古典音乐。而后他与Sufi Murshid, Shabda Kahn 的Chisti Sabri 印度音乐学习会一同工作。Terry会定期出现在各个印度传统音乐,经常为拉格人声研讨会担任指挥。
在奥克兰的Mills College任教时,遇到了克洛诺斯四重奏 Kronos Quartet的创始人 David Harrington,之后便和该乐团成为了长期合作的伙伴。他共为乐团创作了13首弦乐四重奏,五重奏《Crows Rosary》,一首弦乐协奏曲《The Sand》。《Sun Rings》是Terry受NASA委托,为合唱团创作的一首2小时多媒体乐曲,结合了人声、视觉和宇宙环境声。《The Cusp of Magic》是Terry 为琵琶演奏家吴蛮创作的一首五重奏,2007年由Nonesuch Records发行。《Cadenza on the Night Plain (1985)》是一首为Krono创作的四重奏作品,被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评为当年十大古典专辑。《Salome Dances for Peace(1989)》是一首循环的五重奏作品,被今日美国杂志评为年度专辑,同时也提名了格莱美奖。《Jade Palace(1991)》是Terry 受卡内基音乐厅* 的邀请,为其百年庆典创作的音乐,由Leonard Slatkin 和 圣路易斯交响乐团Saint Louis Symphony 进行首演。《June Buddha's,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》是Terry 受Koussevitsky foundation 的邀请创作的,根据Jack Kerouac 的书《Maxico City Blues》为蓝本进行创作。
注释*
[1] 永恒音乐的剧院 Theatre of Eternal Music - 由La Monte Young 1962年于纽约组建的前卫音乐团体。
[2] 塔布拉 Tabla - 一种流行于印度的击奏膜鸣乐器。
[3] 坦布拉琴 Tambura - 一种印度长颈拨弦乐器。
创作技法
Terry Riley 的音乐基于一系列不同长度的调式内音符而作。例如《In C》和《Keyboard Studies》就运用了这样的技巧。《In C》的首演来自于Steve Reich, Jon Gibson, Pauline Oliveros 和 Morton Subotnick。他的结构是创新的:由53个长度大概相等并分离的不同旋律单元组成,正如标题所讲,是在C调中的(In C)。一个演奏者用恒定不变的速度敲击C音,其他的表演者跟随着松散的规则演奏那些旋律单元,不同的单元会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。
1950年 Riley 利用卡带磁轨创作,那是一种当时还不成熟的创作循环音乐的录音机设备。而后借助声音工程师的帮助,他创作了“time-lag accumulator“ 。之后他在表演中和创作中大量使用这样的方法创作。《Music for the Gift (1963)》是他和小号手Chet Baker创作的早期卡带磁轨作品,那时候Riley在巴黎,与此同时他还在创作一首微分音*作品。60年代中期,Terry在纽约与 La Monte Young 成为好朋友,同时与地下丝绒乐队的创始人之一 Tabla 演奏家 Angus MacLise,John Cale 成为伙伴。Riley 受到Lou Reed 《All Tomorrow's Parties》作品中的键盘桥段影响(John Cale 弹的)并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技法。
Riley 最有名的电子乐专辑《A Rainbow in Curved Air(1968)》影响了许多后代的电子音乐。包括Pete Townshend 为 The Who 乐队的作品《Won't Get Fooled Again》《Baba O'Riley》演奏的管风琴部分,《Baba O'Riley》 是向Riley和 Meher Baba*致敬的作品。Charles Hazlewood 在他关于极简主义的BBC纪录片中提到Mike Oldfield的专辑《Tublar Bells》也是受Riley 影响创作的。
与Riley 合作的人包括 Rova Saxophone Quartet, Pauline Oliveros, the ARTE Quartett, 和上文提到的 Kronos Quartet。1995年 他的里斯本音乐会现场录音中,他利用自己的钢琴独奏即兴技巧演奏了他的作品。他还引用了Art Tatum, Bud Powell 和 Bill Evans的solo 来呈现自己的作品“Heros”,展现了他的创作理念与爵士音乐融合的效果。
注释*
[1] 微分音 Microtonal - 不基于十二音体系而创作的音乐,由比半音还小的音程构成。
[2] 梅尔·巴巴 Meher Baba - 印度20世纪的一位灵魂导师,他自称为那时代人类的上帝。
个人生活
Riley 育有三个孩子:一个女儿 Colleen ;和两个儿子,Shahn 和 Gyan(是一名吉他手)。Riley 的妻子是Ann Riley,2015年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