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ECTRO de Kraftwerk à Daft Punk(9) - CINÉMATECH

 

MAN & WOMAN

MACHINE

pt.8



CIÉMATECH

电影中的电子乐


    电影是第一种大众视野中广泛使用电子乐的艺术形式。电影制片人兼影评人Thierry Jousse 向我们介绍了六部电影,这些电影标志着他作为影迷和音乐爱好者的回忆。



SOLARIS, 1972

导演:Andrei Tarkovsky / 音乐:Edward Artemiev


     科幻小说与电子音乐是绝佳的搭配,其中它们最美的呈现之一就是Andrei Tarkovsky 的《Solaris 飞向太空》。这部电影是这位苏联电影巨匠对Stanley Kubrick 的电影《2001,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》的一次致敬。在这部让人浸入时空的美妙图景中,作曲家Eduard Artemiev 创作的电子律动发挥了重要作用,他也与Tarkovsky 的多部电影进行了合作。然而早在1950年代的美国,Bernard Herrmann 在Robert Wise 的电影《The Day the Earth Stopped 地球停转之日》中使用特雷门琴为其配乐。Louis and Bebe Barron 巴隆组合也为《Forbidden planet 禁忌星球》谱写了精彩的全电子乐电影原声。在1970年代初期,Artemiev 在实验中走得更远。Artemiev 偏爱自然的声音与抽象的氛围乐,这给我们一种迷幻的感觉。在《Solaris》当中,配乐严格来说不属于旋律音乐,而是在宇宙的无限寂静中突然爆发的电子声响的集合体。然而每当巴赫的音乐响起时,就像是上帝的存在一般。Artemiev 的实验电子乐就像是Tarkovsky 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一样:它让我们升高,带我们一头扎进宇宙中,进入被送往Solaris 星球的心理学家Kris Kelvin 的记忆中。一种无望回归的感官体验……




FOG, 1980

导演 / 音乐:John Carpenter

    1970年代后期,有三件事改变了电影配乐的面貌:John Williams 为《Star Wars 星球大战》制作了取得极大成功的巨篇交响形式配乐;一种给观众环绕声音体验的形式——杜比立体声的出现;以及John Carpenter 发明的一种极简脉冲式的电子乐,电影《Halloween 月光光心慌慌》的成功使这种类型的配乐深入青少年的心。如果要我在Carpenter 的黄金时期——自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——的伟大电影中选一部,我会选择《Fog 夜雾杀机》。因为这部作品是一部富有诗意的电影,而且它很好地融合了图像、声音以及音乐。在天才导演兼作曲家Carpenter 的音乐中,我们能感受到管弦乐合奏最基本的样子。那样的合奏在脑中不断萦绕,刺激着来自恐惧的快感。而仅需要一些合成器音符与几下钢琴敲击,就可以呈现出这个沿海小镇的图景。这个镇子被凶险的浓雾,祖先的诅咒所包裹住。因为预算的吃紧,Carpenter 的音乐才能够在他自己的电影中崭露头角。音乐获得了电影这个舞台,而电影又造就了音乐。Carpenter 的音乐很快脱离了荧幕这个载体,进而影响了几代电子音乐家。《Fog》就是这样一部为耳朵而生的电影!



LE SOLITAIRE, 1981

导演:Michael Mann / 音乐:Tangerine Dream


    这是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抢劫案之一:长达10分钟的拼贴场景,旋转产生的火花以及拆除保险箱钻头的精巧,所有这些都音乐节奏打断,合成器产生的背景音乐被电吉他的声音刺穿。这部电影邀请德国krautrock 瑰宝乐队之一Tangerine Dream 作曲。这是Michael Mann 执导的第一部电影,但不是Tangerine Dream 的第一部配乐。因为早在四年前,William Friedkin 邀请了Tangerine Dream 为自己的邪典电影《Sorcerer 千惊万险》配乐,给大众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。我们回到80年代初的《Le Solitaire 大盗独行》,Tangerine Dream 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自1970年代以来的脉络。Michael Mann 的所有电影都像是冷热碰撞的奇妙融合,而Tangerine Dream 的音乐是其最直接且精致的表达。这部电影的配乐既具有电子的眩晕感,又有令人惊喜的声音,是被冰冷笼罩下的抒情体作品,是经过时间洗刷后具有力量和威严的作品。就像电子音乐的态度,Michael Mann 的电影也从未忘记不停实验,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姿态。



LA FÉLINE, 1982

导演:Paul Schrader / 音乐:Giorgio Moroder


    1980年代初期,Paul Schrader 的电影《La Féline 豹人》在当时收到灾难级的观众反馈。该片是受到 Jacques Tourneur 执导的一部B级片的影响,翻拍而成。由于Schrader 被认为毁坏了Tourneur 的杰作而遭到全世界影迷的谴责,同时也由于Schrader 的音乐品味不好,选择了Giorgio Moroder 谱写了合成器味过于浓重的音乐。但是在四五十年之后,情况变化了。这也多亏了Daft Punk 的最新专辑,观众对于Moroder 的音乐以及他所谱写的电影配乐有了很大改观(除了《La Féline》还有《Midnight Express》、《Flashdance》、Brian De Palma 执导的《Scarface》),甚至奉为经典。1980年代,Schrader 的电影虽然以破旧美学为标志,但作品的淘汰速度却没有那么快。豹人被近亲交配与自身所有的动物性所困扰,这个主题显得相当大胆,而Giorgio Moroder 的音乐却却从另一角度赋予她形象,给她丛林梦幻般、甚至幽灵般的感觉,与她十分贴切。我很难忘记David Bowie 的歌曲《Putting Out Fire》是由Moroder 制作的,这首歌也取得了巨大成功,这在当时为Schrader 的电影《La Féline》赋予了更高的光彩。以至于Quentin Tarantino 在《Inglourious Basterds 无耻混蛋》中翻唱了这一曲。



MILLENNIUM MAMBO, 2001

导演:侯孝贤 / 音乐:林强


    2000年代初期,一位年轻女人在隧道中慢步,忧郁的电子音乐配合着一种几乎天籁般的声音,讲着一口难懂的口音。这位年轻女人是亚洲人,来自台湾。音乐接替画面萦绕在观众耳边,将观众带入不断闪回和倒叙的不确定性之间。这是台湾伟大的电影制片人侯孝贤执导的神奇作品《Millennium Mambo 千禧曼波》,但他对电子音乐的喜好并不是广为人知的。然而《千禧曼波》也许是所有与俱乐部有关的电影中最美丽动人,也可以说是最合理的。在这部作品之前有Yolande Zauberman 的《Clubbed to Death 走向堕落》。之后还有Mia Hansen-Love 执导的《Eden 伊甸园》和Robin Campillo 执导的《120 Beats 每分钟120击》。但是真正给我无尽的节奏,让我有深入属于电子乐与合成器夜晚的感觉,无疑只有《千禧曼波》。林强的音乐与他的朋友侯孝贤的电影篇章紧密衔接,这让他声名鹊起,但这也许与贾樟柯的某些电影也有关。主要是因为他的音乐捕捉到了那些不眠之夜中的忧郁气氛。“时光荏苒,青春飞逝”,这才是《千禧曼波》真正表达的主题。林强的音乐带有的挽歌之美,在留白处展现深厚的底蕴。



ONLY GOD FORGIVES, 2013

导演:Nicolas Winding Ref / 音乐:Cliff Martinez

    和别人一样,我也是先在 Steven Soderbergh 的电影中认识Martinez 的音乐的。他们两个很早就相识于电影《Sex, lies and videotape 性、谎言和录像带》的合作以及它获得的金棕榈奖。他们有时间去互相了解认识。然而我是在Nicolas Winding Refn 的最新的三部作品中才真正喜欢上Cliff Martinez。我当然喜欢《Drive 亡命驾驶》以及《The Neon Demon 霓虹恶魔》,但我尤其喜欢《Only God Forgives 唯神能恕》。这是一部融合了欧亚美洲的电影,让人感到开心。电影背景发生在泰国,包含了红影芭蕾、一场无法定义的规则下暴力和排外的仪式。再一次,是音乐支持了这场所谓仪式的力量,蓄势待发的恐惧。音乐跨越了泰国的影响,古代感的电子打击乐,华丽的金属吉他,隆隆声以及从未听过的声音,一种远超我们对电子音乐认知范畴的陌生声响。Cliff Martinez 为《Only God Forgives》的配乐可以说是:超越电子音乐的电子音乐,仿佛属于合成音色的时代终于来临,真正有逻辑的电子乐,以某种方式到来……